三國時,魏、蜀、吳鼎足而立,各據一方,蜀主劉備死後,諸葛亮扶助幼主繼承劉備遺志,欲統一天下,便率了十萬大軍向魏進攻,在渡滑水之前,曾派使者去魏國,魏國,大將司馬懿平時很注意諸葛亮的行動,曾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形。據「晉書」:「宣帝紀」的記載:『先是亮使至,帝問曰:「諸葛公起居如何,食可幾米?」對曰:「三四升。」次問政事,曰:「二十罰以上,皆自省覽。」帝既而告人曰:「諸葛孔明食少事繁,其能久乎?」竟如其言。』
這段話的意思是:先一段時間,蜀國使者奉派到魏國去,宣帝(即司馬懿。魏明帝時,司馬懿受遺詔輔政,被封為宣王,但在司馬懿死後,他的孫子司馬炎奪取了魏朝帝位,追尊祖父司馬懿為宣帝)問使者說:「諸葛孔明先生活得很好嗎?他的飲食如何?能吃多少飯?」使者說:「只有三四升。」接著又問諸葛亮處理政事的情形,使者說:「凡是處二十(指挨打)罰以上的公文,諸葛丞相都要親自審察。」事後,宣對他左右的人說:「諸葛孔明的食量這樣少,而工作量又這樣繁重,他能長命嗎?」後來真的被他說中了。
後來的人便將司馬懿所說的話引申為「食少事繁」一句成語,現容飲食少,健康差,而精力支出則甚多的這種情況。多用來勸告人要注意身體的健康,切不要只顧工作,大量支出精力,而對飲食,健康置之不顧。
語見《元明·羅貫中·三國演義·第一百三回 》:「懿問曰:『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?』使者曰:『丞相夙興夜寐,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。所啖之食,日不過數升。』懿顧謂諸將曰:『孔明『食少事煩』, 其能久乎?』」
《清·畢沅·續資治通鑒·卷第八十·宋紀八十》:「賓客見其體羸, 舉諸葛亮『食少事煩』以為戒,光曰:『死生命也。』為之益力。」
三國蜀主劉備死後,其子劉禪繼位,蜀國之軍政大權,均委於諸葛亮一人。亮為北伐,自領大軍。未渡渭水時,遣使往魏營見司馬懿。懿素畏亮,便問使者,亮之飲食起居與行事近況。使者如實告曰:「僅日食數升,而事必躬親,日理萬機。」懿事後顧左右曰:「孔明『食少事煩』,其可久乎?」後果如其言。
亦作「食少事繁」。《唐寶林·陳獨秀傳》 :「賓客書疏,手自批答,常至漏下四鼓,始能就寢,『食少事繁』,病又叢生,自揣精力,殆亦不能久居於人世矣。」「食少事煩」。原指每日食少而事務繁多。後喻身體不佳或衰弱,不堪承受繁重或辛苦之工作與任務,常用此語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