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簡介

我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小市鎮裡。平時的興趣是喜歡結交新朋友,喜歡看有文化的書藉。

2007年10月7日星期日

首先,粥品一定是既滾又燙,感受粥體本身的溫度從胃腸間滾動全身,一場下來絕對是汗水淋漓,通體舒暢,快意人生也不過是如此。能在冷氣房中食用,那必定是無比的享受。不能在冷氣房中,那又是另一番滋味。其二,粥品採現場烹煮,需花費一點時間,品味一碗好粥,這幾分鐘的等待是絕對必要地,所以食粥還需要有一點點的「閒」,能暫時放開世間一切紛亂的閒。

粥,在以往是中國人的主食之一;「粥」的本字為「鬻」,指的是「鬲」這種容器所煮的米食,而鬲就是新石器時代陶製炊具, 因此就此可以推斷粥應是中國最古老的穀類食物。

至於什麼時候開始,粥成為華夏民族的主食之一。粥是由黃帝發明的,《事物紀原》中記載「黃帝始烹穀為粥」,所以中國人食粥少說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。您在古籍中所見到的「糜」、「餬」、「法乳」、「水飯」、「雙弓米」等字眼,指的就是稀飯─粥。

自古以來,食粥,就被認為能養生療病。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即記載:「古方有用藥物、粳、粟、粱米作粥,治病甚多。」而清代的醫學家王孟英於《隨息居飲食譜》中也提及:「粥為世間第一補物,病人、產婦粥養為宜。」由這些文獻可以探知食粥對於療病有所助益。此外,北宋的張文潛也在他所寫的《粥譜》中說:「每日起,食粥一大碗,空腹胃虛,穀氣便作,所補不細,又極柔膩,與腸胃相得,最為飲食之良。」字裡行間十分推崇食粥的益處。 窮人與富人都求溫飽與顧養生 在發生飢荒的年代,有了粥便能夠「防饑濟困」,因為「一升米可作二升用,兩日堪為六日糧」;而說出千古名句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范仲淹,在年少家貧發奮讀書時,也曾在冬夜裡煮一小鍋粥,等第二天凝結成糕狀後分切成多塊,節儉地食用。

此外,粥還有「解暑禦寒」的功用:夏天天氣濕熱,喝粥可以解暑去濕氣,香港人便時興在夏天喝「去濕粥」;而冬天寒冷時來上一碗熱呼呼的粥品,想必身心都會不再冷冽。窮人食粥,是因為只能吃得起簡單的粥;富人吃粥,則是以養生為出發點,像是《紅樓夢》裡就有許多篇章描述這些富貴人家食粥的情景與緣由。

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即記載:「古方有用藥物、粳、粟、粱米作粥,治病甚多。」清代的醫學家王孟英於《隨息居飲食譜》中也提及:「粥為世間第一補物,病人、產婦粥養為宜。」

沒有留言: